4人已过澳网单打首轮关 中网协球员表现可圈可点******
中网协球员表现可圈可点
本报讯(记者 李远飞)北京时间昨夜,2023年澳网结束了单打正赛首轮的全部比赛。除因手腕伤势退赛的郑赛赛和因天气原因改期出场的张帅外,其余8名已经出赛的中网协球员里,4人闯过了首轮关。虽然战绩胜负各半,但中国姑娘和小伙的表现可圈可点。
去年在法网打入16强、温网和美网晋级32强、澳网闯入第二轮的中国女网新锐郑钦文,在墨尔本公园延续了强势表现,仅用时56分钟,就以6比0和6比2击败了匈牙利球员加尔菲,速胜晋级。加尔菲的单打世界排名是第86位,去年美网也打入了单打第三轮,实力不差。郑钦文能够轻松取胜,与她各方面的充分准备不无干系。“有了更多经验,因为今年不像去年,什么都是第一次。”她赛后说,“最近我的感觉一直都还可以,我也一直在很努力地训练,这一切都是一点一滴积累成的,我对这个结果不意外。希望能够保持水准,下轮看发生什么。”
朱琳以6比2和6比4战胜了加拿大球员马里诺,王欣瑜以7比6(2)、6比4淘汰了东道主球员亨特。两名中国姑娘此前都曾与各自对手有过交锋,按照朱琳的话说:“比分看上去轻松,但比赛过程其实很难。”能够赢下来,经验总结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坚持和自信。“我觉得,今天最重要的一点是做到了坚持到底。”王欣瑜赛后说,“最重要的,还是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到,无论场上的比分如何,你的状态如何,你的对手是谁。”
商竣程也是如此。这名首次参加大满贯成人组单打正赛的17岁小将,以6比2、6比4、6(2)比7和7比5击败了排名高出自己120位的德国球员奥特,实现了公开赛年代中网协球员澳网男子单打首轮的成绩突破。他透露,比赛中遇到困难时,自己凭借的也是坚持和自信。
张之臻、吴易昺虽然在两场5盘鏖战后遗憾出局,但他们都在场上充分释放了自我,打出了自己想要打的网球。面对“抽击如鞭、发球似炮”的美国球员谢尔顿,张之臻耐心与之周旋,打出了自己的高水准。如果不是决胜盘局分5比4时的那个赛点回球稍稍偏了一点,他就将以胜利者的姿态昂首晋级。虽然最终在残酷的抢十后输球,但张之臻仍然配得上掌声。吴易昺的5盘大战是一场超过4小时的鏖战。在这场比赛里,吴易昺为了增加自己的进攻侵略性,进行了各种大胆尝试,打得不保守,输得不难看。
而1比6和3比6输给前世界第一K·普利斯科娃的王曦雨,和1比6、4比6告负的袁悦,看到了自己与对手的差距,期待在未来继续提升自己。以袁悦为例,首次出战澳网单打正赛,首场就被安排在主场地罗德·拉沃尔球场进行,对手还是赛会女单6号种子、希腊名将萨卡里,袁悦尽管拼尽全力,但紧张和实力差距让她最终败下阵来。她在赛后说:“我是排名百位的球员,她是前十球员,我们之间必然有差距。慢慢来,一点点去追上,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人家也是通过很长时间才达到今天的程度的。我也需要通过更多训练和比赛去弥补我们的差距。”
《北京日报》2023年1月18日第12版
中国旱作农业源自何处?专家称至少包括黄河西辽河两个起源中心******
资料图:刘国祥研究员在第六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上做报告。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12月27日电 (记者孙自法)农业起源和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一道并称为考古学研究的三大课题,其中,农业包括旱作农业和稻作农业,中国旱作农业如何起源、从哪里起源等问题,长期以来在学界有一定争议,也备受关注。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国祥研究员看来,中国旱作农业可能不只有一个起源地,至少应包括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两个起源中心。
资料图:内蒙古敖汉旗一处小米种植基地。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赤峰市及敖汉旗政府等共同主办的第九届世界小米起源与发展会议,12月27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刘国祥以《敖汉旱作农业与西辽河流域史前文明》为题作学术报告指出,传统观点认为,地处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是旱作农业的发源地,但西辽河流域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炭化粟、黍遗存等发现,引发出关于中国旱作农业起源问题的新思考。
刘国祥说,目前许多学者认为,西辽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多变性和不稳定性,会使人类具有食物短缺的压力,当地的草原生态系统虽较为干旱,但河流仍能提供充足的水源,加之粟、黍的生命力顽强,完全具备农业发展的条件,非常有可能催生原始农业的产生。因此,中国旱作农业可能不只有一个起源地,至少应包括黄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两个起源中心。
从考古学文化视角,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历经小河西文化时期(距今约9000-8500年)的萌芽阶段、兴隆洼文化时期(距今约8200-7200年)的形成阶段、赵宝沟文化时期(距今约6700-6400年)的发展阶段、红山文化时期(距今约6500-5000年)的成熟阶段、小河沿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4000年)的过渡阶段、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距今约4000-3400年)为鼎盛阶段。
资料图:内蒙古敖汉旗展示当地小米磨制过程。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他建议,今后应继续加强田野考古工作,围绕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以河流为中心,系统获取土样,通过炭化籽粒建立当地旱作农业系统谱系,加强旱作农业系统的保护与延续。
刘国祥表示,兴隆洼文化兴隆沟遗址浮选出土的炭化粟和黍,经中外三家不同的碳十四实验室年代测定,证实兴隆沟出土粟的年代距今约7650年,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小米实物遗存之一,也是唯一经过精确年代测定的最早的小米遗存,表明当地是以粟、黍为主的旱作农业起源地。英国剑桥大学马丁·琼斯教授到敖汉旗兴隆沟遗址进行考察,也得出欧洲小米是由中国西辽河流域最早栽培并由东向西传入的研究结论。“考虑到兴隆沟遗址所处位置,其很有可能是小米向欧洲传播的起始点”。
即将到来的2023年已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小米年”。刘国祥认为,“国际小米年”将提供机会引导政策关注,从而为敖汉小米等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新起点。同时,“国际小米年”也将推动对旱作农业考古文化更深入的研究、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